工业动态

广西柳州探索走出重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频道:柳州    发布时间:2013-06-04
   广西柳州近年来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通过促进企业搬迁、技改、严控减排等措施,从昔日的酸雨重灾区变身环保宜居城市,探索走出重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凸显生态效益
  近年来,柳州市从柳江河治理入手,全面改善城市环境。从2008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到2009年、2010年举办由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组成的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再到2011、2012年举办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柳州以其生态环境换回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柳州市区是白鹭迁徙重要的途经地,这几年每到4月和10月,成千上万只白鹭从柳州市区经过,在江边栖息。”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介绍,柳州工业产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保持广西工业第一的位置,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如今,柳州不仅拥有柳钢、柳工、柳化、上汽通用五菱等一批大中型企业,还拥有“水上娱乐运动之都”的崭新名片,以良好的柳江水环境赢得了多个世界级水上运动项目落户。
  ——“酸雨之都”经历内在“生态倒逼”
  事实上,多年前的柳江、柳州曾被污染笼罩。作为西南工业重镇,半个世纪的工业发展让柳州饱受苦楚,与柳州工业品牌一同“声名在外”的,是“酸雨之都”的帽子。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最终,柳州做出了“要柳州也要柳钢”的决定,既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地政府和企业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超过600亿元,调整城市工业布局,将一批重污染企业迁出市区进行异地技术改造、重建或扩建,引导城区内的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要求企业在搬迁改造工程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一批高耗能企业实施了“低碳化”技术改造。
  柳钢在投入100多亿元抓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投入30多亿元抓环境治理,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98%,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污染排放量不增反降。柳钢董事长梁景理说:“如果不抓节能减排,我们连生存的资格都没有!”
  “2006年以来,全市对322个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无污染防治设施、污染严重或群众意见大的项目不予批准建设,严把环保准入关。”柳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晔说。
  柳州推行了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重新调整工业布局,东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重污染企业先后关闭,柳州冶炼厂等6家污染大户陆续“退城进园”,异地进行技术改造、重建或扩建。截至目前,柳州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已在工业园区实现。
  柳州市委副书记、柳东新区党工委书记苏海棠介绍,在“广西柳州汽车城”项目中,电镀行业是污染严重行业,同时又是柳州汽车、机械制造等不可或缺的配套生产行业。针对这一现实,当地规划了电镀工业园区,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循环利用。
  如今,10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0.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0.5%,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水质常年继续保持国家Ⅲ类标准。
  ——西部城市走出既要工业也要环保的发展道路
  在广西,大到桂西的铝产业,小到南宁市宾阳县的民间造纸产业,都曾因环保工作不达标被环保部挂牌督办。“既要工业也要环保”对西部城市而言并不容易。部分城镇发展专家建议,当前西部城镇发展需要规划先行,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和奖惩规范,使得干群建立深刻的环境意识。
  “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这曾是柳州的口号,也逐渐成为当前柳州的真实图景。柳州在每年为广西贡献1/4工业产值的同时,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
  目前,柳州已向国家环保部申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柳州的实践证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环境保护,就能够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郑俊康说。
  1992年柳州98.5%的降雨是酸雨,那时候工业总产值100亿。经过10多年的治理,到2002年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酸雨降低到了52%左右。到2011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酸雨只有17%,远优于国家标准。
  从去年9月25日起,柳州每天向社会发布PM2.5监测数据,成为了广西首个向社会发布的PM2.5监测数据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公布PM2.5监测数据的工业城市。
  当地政府表示,在发布PM2.5数据的基础上,柳州将继续加大环境冶理力度,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减少工地扬尘、严控工业挥发物等方面入手,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走好既要工业也要环保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刘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