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新闻

桂林市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渐入佳境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徐莹波  频道:桂林    发布时间:2013-05-02

 

    作为国际旅游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桂林的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然而,一个城市要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就不能走粗放发展、低质发展的“老路”,更不能走以浪费资源、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弯路”,而是要走一条符合桂林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两化”融合为桂林的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桂林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推动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

    2010年,桂林开始启动“两化”融合工作,当年获得自治区“两化”融合试点城市;2011年,正式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从此,“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桂林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来,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方式,形成深度分销模式、精益生产模式、绩效飞轮管理、TPM项目管理、环保节能工程、ERP/DRP信息化建设等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公司在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和利用上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国内啤酒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实现产品质量追溯、流向跟踪管理,实施溯源防窜货系统,实现对每一盒产品流向信息的全面掌控。据测算,项目的实施每年可减少因假货、窜货带来的损失近400万元,使桂林三金片、西瓜霜系列产品的市场价格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假货、窜货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销量稳步回升。2012年,桂林三金销售额同比增长26.13%,利润增长22.83%,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燕京啤酒和桂林三金是桂林市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缩影。自从桂林市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促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仅2012年,全市就有51个项目分别获得自治区和市本级“两化”融合专项扶持,获得扶持资金1375万元;120家桂林企业获得自治区企业信息化应用企业称号,数量居广西第二。

    通过信息技术与先进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融合,再造企业运行流程,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普及信息化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广泛应用,使桂林市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并加速了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0—2012年,全市工业企业3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5186件,年均增长51.9%。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1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总数达到86家。

    催生一批战略新兴产业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速度的加快,使桂林工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并催生了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传统燃油客车的基础上,通过组建核心团队开发出的第四代新能源客车达到了生态环保的“零排放”标准,跻身全国新能源客车行业前列。该新能源客车相继在桂林、南宁等城市投入商业运营,并先后服务于上海世博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3年来,桂林市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光通讯设备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产业和以旅游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桂林市八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220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440亿元。

    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两化”融合项目实施,促进了桂林市汽车、机械、电子、医药、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生产和管理的变革,并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通过信息技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产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事实上,“两化”融合成为了推动桂林工业加快发展的“倍增器”。试验区建设的3年,是桂林市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55%,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这3年,也是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突出的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7.6%提高到39.1%,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43.8%提高到58.3%。

    扩大节能减排 力促“绿色制造”

    过去,一些企业认为要实现“绿色制造”,就必须增加环保设施投入,意味着增大了企业经营成本,是一种负担。“两化”的深度融合,也使得越来越多企业转变思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桂林立白日化有限公司实施的洗洁精自动配料信息化改造项目和磺化自动化(扩产)改造项目,折算后共计每年节约标煤1067.28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96.27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对日化行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桂林立白因此被国家工信部列为“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重点关注企业。

    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是桂林市的传统产业,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了装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为企业赢得了效益。如伺服系统、电子束焊机、超高压电容器,以及远程可诊断帘布裁剪机等一批高端产品研发投产,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工业产值大幅提高,原材料消耗减少,单位产出提高,土地资源消耗减少,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3年来,桂林工业快速发展,对财政贡献比重越来越大,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同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财力支持。同是这3年,桂林的环境质量并没遭到破坏。2012年,桂林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并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是广西首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2012年,桂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自治区下达任务为4%),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71%,城市绿化率为43.7%,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1天。在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的同时,保持了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2.1%、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工业度电产值年均增长23.8%的好成绩。

    “两化”融合,促成了产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数字桂林”迈向“云时代”

    随着“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从2012年开始,桂林市又提出了打造“数字桂林”的目标,计划在3年内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今后,市民和游客可以更加便利地畅享数字生活,比如在商场等公共聚集区实现wifi覆盖,让市民家中使用宽带速率更快、费用更低廉,帮助更多中心企业实施网上营销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市工信委相关人士说,“数字桂林”的两大基础性工程——— 云计算中心和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也于2012年启动建设。

    据悉,桂林市启动建设云计算中心的目的在于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对数据存储、超级运算、软件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和风险。该中心利用目前较为成熟的虚拟化、云计算、服务集群等先进技术,具备可扩展、易维护、高性能等特性,可根据需要弹性化调整资源配备,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中心建成后,将作为桂林市核心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全市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载体,使全市信息化建设加速向“云时代”迈进。


责任编辑:刘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