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新闻

信息化“智变”柳州工业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频道:柳州    发布时间:2011-11-29
    两化融合体现出经济转型中的“后发优势”。图为广西钦州市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产品展厅,客户在了解电脑性能。

    导 读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9年柳州市成为广西首个“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后,全力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工作内容,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经费和1100万元信息化投资专项经费支持信息化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又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起到哪些作用?

    日前,广西柳州市市长郑俊康接过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牌匾,这意味着在未来3年内,该市的工业将搭载国家“两化”融合的东风,实现信息工业化的“智变”。

    融合提升竞争力

    柳州工业总体仍属于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只有通过“两化”融合、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制造能力的根本提升。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进程中,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引领柳州企业向新型发展模式的信息化企业迈进。

    “两化”融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柳州市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3%,全市共有49家企业被认定为广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其中:柳工集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领先全国,成为国家制造信息化示范企业。企业信息化也发展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等阶段,企业信息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两化”融合不断增加中小企业信息化能力。依托柳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信息产业园、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化公共服务。目前,柳州市80%以上的中小企业通过网站发布信息,40%的中小企业实现管理生产的信息化应用。

    信息技术在企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十一五”柳州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34.5%和13.1%。“十一五”期间,柳州市重点能耗企业总节能量超过300万吨标准煤。

    融合提升创新能力

    2010年10月,柳州市正式申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并于11月通过工信部专家组评估。在今年4月份工信部对全国20个申报城市(群组)的答辩复评中,柳州市以第二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柳州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60%以上,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65%以上,70%的大中型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30%实现管理信息化,20%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和流程控制信息化;70%的工业企业建立网站并部分实现产品销售、采购;食糖、有色金属、农产品、医药等行业都建立了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譬如,柳工集团2009年3至9月在挖掘机事业部装配厂初步建立一条装配型精益生产方式样板线,通过运用线平衡墙及标准化作业等精益工具,提高生产率50%,每年创造效益103万元。柳州五菱专用车公司实施的“销售计划储运”和“物料采购仓储管理”两个主要模块部署,实现所有产品及物料管理信息化。仅以其计划储运系统为例,系统实施前年处理车辆能力为2.5万辆,即日处理能力在100辆以下,系统投入后日实际处理能力超过300辆以上,2010年累计支持新增销售收入5.08亿元。

    实例证明,柳州市已具备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基础和条件,其在探索和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显示了一个工业城市较强的创新能力。晋身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后,可以预见,柳州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步伐将迈得更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支撑力将更为强劲。


责任编辑: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