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新闻

来宾市工业化与“三农”问题初探

来源:广西统计信息网  频道:来宾    发布时间:2011-11-17
    建市五年多来,来宾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今年来宾市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 “工业强市” 实施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就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整合资源、扶强企业、壮大产业为重点,扩大工业总量,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工业化包括工业和农业两方面的现代化和机械化。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一直是来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基本难题。目前,广大农民对各种消费资料、对农业设施的低支付能力,成了工业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重视和发展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用工业化理念统揽“三农”工作全局, 通过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工业化战略的近期目标。

    一、来宾市工业化现状评价

    (一)定义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但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发展政策,常会导致轻农重工,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分配严重不均。

    20世纪80年代,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张培刚教授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连续发生同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这一定义将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都包括在内,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中国要实现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根本技术改造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二)衡量标准和评价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一般有以下五项主要经济指标:

    1.人均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是一地区生产率水平的反映,是该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根据人均GDP水平,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阶段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2007年来宾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852元,约折合1345美元(以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即1美元兑换7.52元人民币计算)。如果考虑实际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约折合1928美元(按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值即1美元=5.63元计算)。由此看出,来宾市现处于工业化初期。

    2.三次产业结构

    工业化过程是产业不断重组和升级的过程,反映着一地区经济实力、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研究表明:工业化演进过程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第一产业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低,第三次产业比重大,则产业结构水平高。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三产比重相应提高,当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成熟期。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一产小于31.7,二产大于30.6,三产大于37.7;工业化中期:一产小于13.1,二产大于41.4,三产大于45.5

    工业化过程中,二产中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通常,也可用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一般认为,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2005年、2006年、2007年来宾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36.2:38.6:25.2、34.9:38.7:26.4、 33.8:39.6:26.6。由此看出,虽然全市工业不断快速发展,但农业仍占较大比重,来宾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从工业化率看,2005年、2006年、2007年来宾市工业化率分别为34.7%、34.9%、36.1%,目前来宾市也是处于工业化初期。

    3.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过程。配弟-克拉克定理判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一般工业化初期阶段,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一产小于46.1,二产大于26.8,三产大于27.1。

    2007年来宾市就业结构为63.6:13.5:22.9,由此看出,来宾市离实现工业化仍有一段距离。

    4.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般在工业化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40%;在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在40%—80%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2007年来宾市城市化率仅为30.4%,目前来宾市刚进入工业化初期,离实现工业化差距较大。

    5.消费结构

    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是消费结构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工业化初级阶段,食品支出所占比重为50—40%;工业化中级阶段,食品支出比重40—35%;工业化高级阶段,食品支出比重35—30%。

    2005年、2006年、2007年来宾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分别为43.3%、40.3%、39.6%。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为47%。综合全市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例,可看出来宾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

    从以上几项主要指标分析,来宾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要加速实现工业化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特征

    “三农”问题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它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城市遗留下的问题。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它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它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来宾还是一个农业市,农业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全面、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现阶段,“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特征: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和重点问题。2005年、2006年、2007年来宾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分别增长12.9%、18.6%、14.7%,但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7.0、4.5、5.6个百分点。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是城镇居民收入的26.8%。农民收入上不去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

    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22:1, 2005~2007年则分别上升到3.42:1、3.55:1、3.73:1,并呈逐年扩大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际经验是,在人均GDP为1000美元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是1.7:1。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居民这两种收入的统计口径是不同的,事实上是不可比的。因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可以任意支配的,并且主要用于居民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纯收入虽然是扣除生产成本后所得,但每年还需要准备近35%的收入投入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等,而且农民纯收入中还有一部分自产自用的农产品是按市场价折算的。除显性的收入差距外,城乡居民之间还存在较大的隐性收入差距,城市职工享受住房、医疗、实物补贴以及低价的公用设施和文教卫设施,而农民除少量救济优抚外,很少享受国家补贴,同时还要承受各种额外负担。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会扩大为5:1到6:1的程度。

    (二)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极不协调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现代工业经济与传统特征明显的农业经济同时并存, 呈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行二元户籍制的国家。二元户籍制把市场人为地分割成两个部分,实行城乡不同的两种政策。农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用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政府服务和公共投入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二元户籍制度还导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形成了“工业国家、农业社会”的畸形状况。2000~2007年的7年间,来宾市工业化率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而城市化率只提高了不到1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近6个百分点。

    近年来,国家先后投入较多的农村扶贫、农业项目发展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实行减免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和农村的真正需要相比还是不足。虽然,每年财政惠农支出总量不断增加,但相对比重却呈不稳定和有所下降趋势。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就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在乡村,公路、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要农民集资、自筹的。而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费用,自身积累很少,没有能力投资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基本条件的改善。

    由于缺乏经费来源,全市有近1/3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涝不能排水,旱不能灌溉,无法正常使用。一些农村公路未通,而且农村道路等级也很低。在农村,有的耕作方式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肩挑手磨阶段,生产工具未得到彻底改善,不少地方使用的仍然是锄头和牛耕。在农村,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生活基础设施缺乏,如农村的饮用水供给系统和排污系统等基本没有。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严重,全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多,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市不到20%。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2007年来宾市农村常住人口中,还有近20%的人未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仅有0.05%的人参加养老保险。

    由于城乡二元分化和差距增大,城市居民的生活已逐步步入小康,消费结构已向住宅、汽车和高价值耐用消费品转化,而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相对水平却提高不大。2007年,来宾市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拥有量99台,洗衣机拥有量10台,仅为城市居民彩电拥有量的74.4%,洗衣机拥有量的12%。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电冰箱拥有量7台,仅为城市居民电冰箱拥有量的9.6%,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电冰箱。

    (三)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和过剩问题突出

    2007年全市总人口25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2.1万人,占总人口的84.8%,约有农村劳动力13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89.4万人。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半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64.3%,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15.9%。从劳动力接受培训情况看,未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64.5%;从年龄状况看,40岁以上的占近50%。由此可见,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数量有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现在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年龄偏大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其质量还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靠他们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很难的。而且,现行的农村以家庭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

    2007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370.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一些国际专家认为,在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下,养活养好一个人不能少于4亩耕地。由于全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加上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的影响,耕地会日益减少,而可供新开垦的土地资源又比较缺乏。如果按每个劳动力全年耕作5亩土地计算,现有的土地仅能容纳约74万人,客观上就形成了57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每年有近30万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劳务输出工作。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一方面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无法缓解,导致农业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民工流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给交通运输部门的压力,对城镇就业的冲击,导致城市犯罪发案率的上升等。

    (四)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面临巨大压力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大于其它产业,而市场机制以助强欺弱为特点,故农业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在与其它产业的竞争中处境越来越艰难。而农业市场本身也面临国内、国际的双重竞争。但农业是正外部效应极强、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的产业,因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在竞争中相对萎缩,势必加大社会风险。

    2007年一产增速低于全市GDP增速8.9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54.2%、2.7%、40.3%、2.7%和0.1%。这说明,全市农业经济仍然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对象的单纯的农业型经济,非农产业的比重比较低。受市场需求、农产品成本增加和价格疲软的影响,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来自农业的增幅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全市农业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粮食、油料等农产品还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一些特色蔬菜、林果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些产品长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标准还很难达到中高档次市场要求,使比较优势难以转变成竞争优势,这也形成了农业经济效益偏低的局面。

    (五)农民上访人数上升

    由于农村长期遗留下来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且越积越多,又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不论是农民上访人数还是集体上访批次或赴南宁、北京上访数量均呈不稳定和有所上升趋势。在上访人员中,农民占80%,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土地承包权、农民负担、基层干部作风问题等。

    农民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的增多,暴露出农村存在大量的问题。一般来说,农民认为县和乡镇级政府是他们合法权益的侵害者,于是往往采取越级上访的形式到市、自治区甚至中央去寻求保护。同时,农村中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加,在恶性事件中暴力行为也在增加。

    三、破解 “三农”问题的思考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核心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这两个目标, 就是要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圈子,用工业化理念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以发展工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措指导开展农村、农业、农民工作,走活兴工强农的路子,促使国民经济结构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农村区域社会由传统型农业社会向现代型工业社会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看, 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其发展和振兴无不经历工业化之路,工业化过程与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工业化。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民收入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来实现越来越难。所以,农业生产必须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而使农业向集约化、质量效益型转变,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传统农业就是沿用传统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的农业,表现在产业形态上就是生产链短,或没有链条。而构建农业产业链,突破口就是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的延伸和继续,而且它从原材料的供应,到农产品的加工、上市形成了一条最具特色的产业链。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就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粮食经加工可增值1—4倍,薯类经加工可增值1—3倍,果品蔬菜经加工增值高达1—10倍,棉花经加工可增值2-4倍。可见,农产品加工业是比农业规模大、效益高、贡献多的产业,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应优先发展的领域。从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看,一般发达国家为2-4:1。2007年,来宾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5:1。这说明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品档次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缺乏竞争力。

    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因此,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只有蔗糖业,而粮食加工、淀粉加工、造纸和桑蚕业要做大做强还需努力。2007年,来宾市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0家,而且都是制糖企业,其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成长型的中小型企业。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培育,落实好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与实际问题。企业家要始终保持勇立潮头、争先创优的精神,不能有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同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一体化的经营机制,通过“企业+农户”、“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形式,用契约化的手段,使两者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共同体。

    (二)加大投入和发展科技型农业

    政策的支持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非常密切,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高达1.08,即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可以带来农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同样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的弹性系数也接近1。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引导与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有效的扶持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如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支出的投入比例,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与引导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普及力度。

    发展科技型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科技密集型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必须用现代科技改造武装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构筑以乡镇为龙头,农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体系。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务。要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的原则,建设全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同时,各级党政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的领导力度,多宣传,多指导,多活动,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增加收入。

    (三)强化农业对外开放和信息化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是最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对外开放,以招商项目为重点,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从实际出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认真搞好项目筛选、论证、建设和服务工作。要根据市、县的区域优势和农业产业特点做好项目规划,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合理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如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城市农业区(观光农业、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蚕桑、家禽等)、山区特产区(金银花、八角、茶叶等)。

    政府各部门要着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就某种程度上而言,区域之间的竞争就是环境的竞争。全市要形成尊重、关心、理解和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要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及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跨地区、跨行业吸引非农产业和集团投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既包括内资,也包括外资。要从财政奖励、土地使用、行政收费、金融服务、投资保障等诸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以诚恳的态度、良好的信誉、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环境,把较大的投资,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优秀的人才引进到本地来。同时,吸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现在,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的信息多、运用信息好,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赢得比别人多的利益。信息资源的掌控,直接决定着农民在竞争中的优劣地位,并最终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要积极抓好市场信息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工业化。按照信息、市场需求变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要建立一套上下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务与处理水平。比如,要使筛选后的准确信息能直接传送到乡镇,再由乡镇传送到广大农户,同时帮助农民尽快提高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把信息资源变为物资财富。


责任编辑: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