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动态

广西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频道:纺织服装与皮革    发布时间:2011-03-04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尤其是随着近年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纺织工业的优越地位更是日益突显,成为了竞争能力突出的全球纺织品加工制造中心。在我区,纺织工业几经起落,至今仍属落后省区,经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原料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依然是制约纺织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广西的优势,以发展为根本,特色为中心,扬长避短编制了《广西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促进纺织工业全面优化升级和健康,快速发展。

    一、纺织工业的发展回顾

    (一)改革开放至2000年

    20多年来,我区纺织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和整顿调整期,在“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区纺织工业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4%,改变了原有纺织工业门类、产品单一、生产规模弱小、装备技术十分落后的状况,而且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印染、毛纺织、家用纺织品、针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到1995年,全行业拥有纺织企业626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7家,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43.8亿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53.4亿元,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分别排全国同行业的21位、19位和18位。特别是通过技术改造引进了一大批化纤纺织设备,棉纺清梳联合机、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毛巾割绒机、印染后整理设备以及先进的电脑分色描稿、激光制网系统与电脑雕刻机等设备,使重点纺织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水平。

    “九五”期间,我区纺织工业在经济转型,产品结构供求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影响下,与全国纺织工业一样,进入了历史最困难的时期。1996年,全行业亏损达到3.57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达到75%,相当部分企业已呈现资不抵债的局面。随后,经过压缩改造、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相结合的三年艰苦整顿调整,全行业累计压缩12.64万锭,分流人员21525人,有力地遏制了大幅增亏的势头,并使纺织行业逐步走出低谷。2000年全区纺织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为114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家),固定资产原值31.4 亿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8亿元,工业增加值8.35亿元,销售收入26.97亿元,实现利税1.12亿元,利润总额-3300万元。前三项指标均排全国的24位,第四项指标排全国的第26位。

    (二)“十五”概况

    “十五”是纺织工业继“九五”之后继续整顿与深化改革的时期,全行业以产权制度为中心不断推进企业改革,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狠抓重点产业和精品的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全行业不但步入恢复性增长,而且近两年在重点产品、经济效益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1、经济总量及排位。

    2005年全区纺织工业拥有规模以上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34家,固定资产净值14.54亿元,从业人数4.8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43.20亿元,工业增加值11.58亿元,销售收入40.09亿元,利税总额1.35亿元,前三项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列24位,第四项位列25位,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1.70%、1.36%、1.63%、1.58%。经过几年的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向适应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2005年与2000年比主要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化纤产量由2.62万吨降至2949吨、排全国28位,纱由9.22万吨增至11.87万吨、排全国17位,布由8727万米降至5500万米、排全国23位,桑蚕丝由300吨增至6153吨、排全国5位,服装1184万件、排全国20位。

    2、技术装备及技术创新

    纺织行业是典型的装备依赖型产业,为了实现重点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近年来开展了大力压缩、淘汰落后装备,通过技术改造大力引进清梳联合机、精梳机、全自动气流纺纱机、高速并条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等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设备,到2005年我区纺织工业具有国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棉纺设备超过40%,精梳机比率达到27%,无梭织机比率达16%,自动缫丝机达到9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受到全行业的重视,现有4家区级纺织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在不断推进改革的同时,发挥了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的突出作用。一批大中型骨干纺织企业则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组建技术开发机构,其中桂林银海纺织集团和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机构,已被有关部门认定为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十五” 期间,全行业共承担了自治区级以上的各类研发项目共56项,开发出重大新产品成果48项,其中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1项,自治区新成品优秀成果奖11项,形成了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拳头产品。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使一批企事业单位的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

    3、产品结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一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纺织行业产品结构调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大批落后产品逐步退出了市场,一批高档产品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纺纱方面,高支精梳纱、无接头纱、无规则竹节纱、多组份化纤及棉混纺纱线等适应市场需要,附加值高的高档次新产品,逐步成为了重点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在织布方面,过去以低档窄幅产品为主的局面得到了基本改变,取而代之的高支、高密、宽幅的色织布、牛仔布等面料成为了主导产品。缫丝工业更是取得飞速发展,不但白厂丝的质量由过去2A以下的低档产品为主改变为3A、4A以上,而且2005年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二十多倍。据对我区几家骨干企业调查,重点骨干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均达到30-50%。纺织工业产品结构的深刻变化,不但促进了全行业扭亏增盈,而且为全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企业改革与企业组织结构

    “十五”是纺织工业推进企业改革的重要时期。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围绕搞活机制,做强做大企业的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规范破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2005年与2000年比,全行业的国有企业由51家减少至19家,同时破产淘汰了7家装备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广西维尼纶厂、南宁棉纺织印染总厂、南宁服装厂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搞活了机制,大大增强了企业干部和职工的责任心、使命感,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取得明显改善。目前全行业基本形成了政企分开,责权分明,多种经济成份共存,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小,企业结构不合理。第一,2005年,广西纺织工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仅为全国同行业的0.3%和0.2%,只相当于广东省的2.9%和2%,与我区人口占全国的3.7%极不相称;第二,在众多纺织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目前仅有6家,最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仅为4.71亿元。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导致部分产品档次质量低,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一是产业链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特别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档、特种产品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能力严重缺乏,导致全区基本不能生产高档服装及丝绸产品;二是名牌产品少,全区纺织行业中国内外知名品牌极少,原有的一批知名品牌基本上已名存实亡,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尤其是服装、丝绸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这种状况是我区纺织工业发展慢、市场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

    3、投入少、装备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我区纺织行业投入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招商引资步伐慢,至今全区的三资企业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小企业;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低,自我投资改造能力弱。据统计,“十五”期间,全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5.74亿元,仅占广西工业的1.49%,而且这些新增固定资产中,主要集中在柳州立宇、桂林银海和南宁锦虹等骨干企业和缫丝企业。由此可见,我区纺织行业尤其是织造业的大多数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极少,基本上仍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装备,从而导致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制约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及行业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弱,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弱,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我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高层次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少,使我区纺织工业的新产品主要局限于纱布等原料类方面,而在服装丝绸产品方面,则一直难以创出名牌,向高档次、精深加工发展,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高层次管理人才尤其是有国际营销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使我区纺织企业在上市融资或招商引资等方面均进展缓慢;在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操作技工方面,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报酬有限,熟练工人和高级操作技工辞职离厂频繁,有的企业甚至形成了培训一批离去一批的恶性循环。

    二、面临的形势和市场预测

    (一)国际纺织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预测

    综合分析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态势,总体上是全球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纺织工业的较快增长,但竞争更趋激烈,产品的结构、贸易趋向和相关政策将发生较深刻的变化,并逐步形成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产业的分工转移,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在发达国家将进一步萎缩,发展中国家将逐步承接和继续兴起,并进一步推动纺织企业的兼并联合和加工贸易国际化;二是纺织产品个性化、舒适化、功能化和时尚化潮流将促使纺织品向小批量、多品种趋势发展。由此,纺织工业将逐步由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化、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纺织行业的竞争也将由数量、价格上的竞争转变为技术与质量上的竞争;三是中国市场和纺织业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一方面随着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的日益增长,国际纺织企业将继续加大中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威胁进一步增大,发达国家已在采取各种方式制定措施,设置技术性贸易避垒,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数量。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报告,2003年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达到3953亿美元,并预测“十一五”期间仍将以6%的速度增长,2010年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可达7500亿美元。长期以来,纺织品是我国出口的重要产品,从1995年起,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便占世界市场份额的第一位,并以年均8.7%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出口额达到1076.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8%。纺织工业产品也是我区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2005年纺织品及服装出口达到2.79亿美元,占广西出口商品总额的9.69%,广西纺织工业在纺织品后配额时代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遇面前,应有所作为加速发展。

    (二)国内市场形势及我区纺织工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纺织品市场以13亿人口和快速发展的庞大工业体系为依托,总体发展趋势,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纺织品消费量继续增加;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品种结构、款式、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家居条件进一步改善,旅游、宾馆服务业等关联家用纺织品的领域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家用纺织品需求将不断扩大;四是交通、建筑、水利、医疗、卫生等行业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未来十年内我国衣着类纺织品的增长速度为3%~4%,家用纺织品增长速度为6~7%,产业用纺织品速度将增长更快,以年均10%以上增长。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品消费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纺织工业的增幅将有所减缓,但绝对量仍有较大的增长,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消费总量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消费层次和领域将向多元化、产业用拓展,国内纺织品市场仍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尽管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十一五”的纺织工业发展展示出较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冷静分析广西纺织工业的现实情况,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共存。就国内各省市而言,许多先进省区及棉花、羊毛、化纤的主产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力发展纺织工业,生产规模上百万纺锭的超大型棉纺企业在不断涌现、投产,年产几千万、上亿件(套)成衣的大型名牌服装企业和以市场为依托,具有强大竞争能力,成龙配套的服装、针织产业集群也在不断形成。国内纺织工业这一发展态势,已成为我区纺织工业发展的强大挑战和威胁。因此,我区纺织工业“十一五”的发展,必须在优势特色上作文章,一是利用我国推进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二是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和品牌积极发展;三是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业迅速发展的契机,大力促进东丝西移,东绸西移把蚕丝业做大做强,四是创造条件通过我区独具特色的剑麻、苎麻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狠抓特色,努力奋斗,必定能使我区纺织工业步上快速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东部地区产业调整、转移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加快引资步伐,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纺织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化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骨干企业的幅射带动作用,促进企业合理布局,向集团化、集群化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发展棉纺、丝绸、服装等精深加工产品和特色产品,促进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的延伸。通过全面深化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产业特色,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使广西纺织工业实现较大的发展。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指标

    2010年

    1、主要经济指标

    (1)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年均增长25.53%;

    (2)工业增加值46亿元,年均增长27.32%;

    (3)工业销售收入130亿元,年均增长26.95%;

    (4)工业利税总额5.9亿元,年均增长43.09%。

    2、主要产品产量指标

    (1)纱线产量15万吨

    (2)桑蚕丝产量1.8万吨

    (3)布产量1亿米

    (4)丝织品3000万米

    (5)服装2亿件(套)

    2012年

    1、主要经济指标

    (1)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25.53%;

    (2)工业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27.32%;

    (3)工业销售收入210亿元,年均增长26.95%;

    (4)工业利税总额12亿元,年均增长43.09%。

    2、主要产品产量指标

    (1)纱线产量18万吨

    (2)桑蚕丝产量2.5万吨

    (3)布产量1.5亿米

    (4)丝织品6000万米

    (5)服装3亿件(套)

    (三)主要装备水平

    通过“十一五”的改造与创新,棉纺织业达到90年代末先进水平的纺纱设备达到50%以上,织机无梭率达到30%;茧丝绸业的机械化烘茧机达到30%以上,自动缫丝机达到100%;服装业的骨干企业逐步推行CAD/CAM设计、裁剪以及加工逐步实现电脑控制自动化缝纫、机电液气一体化整理。

    (四)主要产品质量水平

    到2010年棉纺织业力争纱线产品质量达到USTER25%以内的国内先进水平,出口纱线产品达到USTER5%的国际先进水平;精梳纱、无结头纱和无梭布的比例分别达到50%、70%和50%。茧丝绸业鲜茧出丝率12%以上,生丝平均等级4A以上。

    四、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当前纺织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各种贸易避垒限制进口我国纺织品的复杂形势下,我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方针。通过重点突破,形成特色,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

    (一)棉纺织业。棉纺织业是我区纺织工业的主体,也是经过多年市场考验,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行业。“十一五”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发展特种、高档产品,在纺纱方面要积极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支精梳无接头纱、新型竹节纱、色纺纱、纺织新纤维混纺纱等精特产品,在面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支高密无梭布、色织布、牛仔布等附加值高的产品。棉纺业的发展要以扶优扶强为原则,重点支持桂林银海纺织集团公司、柳州立宇集团、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紧密纺、喷气纺、高速气流纺以及喷气、剑杆等无梭织机。

    (二)茧丝绸业。要充分利用我区的优越资源条件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的机遇,积极承接东丝西移,东绸西移,使茧丝绸业成为广西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茧丝绸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一是大力推进农工贸一体化,推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立蚕茧产销的稳定渠道;二是搞好合理布局,努力开展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积极改良培育和推广优良新品种,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三是大力发展缫丝生产和创造条件发展丝绸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推动茧丝绸业由资源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四是培育专业市场,规范流通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品顺畅流通。通过农工贸并举,支持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柳州柳城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浦北桂合丝绸有限公司、广西丝绸进出口集团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服装行业。服装加工是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我区纺织工业的短腿。根据当前我区服装加工业规模小,企业分散的实际,“十一五”的发展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积极推进。第一,借鉴先进省区的成功经验,在中心城市或服装加工业发达的地区建立服装加工工业园区或服装加工区,通过园区的导向作用,整合量大面广的服装加工小企业,发挥群体效益,推动服装工业的集群化发展;第二,支持和培育销售网络强,有实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发展服装生产;第三,积极发挥我区的政策、区位等优势,通过代理加工,贴牌加工,合资合作,外来投资办厂等方式,大力开展区外、国外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四)家用纺织品行业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家用纺织品行业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增长较快的行业,也是目前我区纺织工业的弱项,必须根据市场的态势积极发展。第一,瞄准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进行家居装修、翻修装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酒店装修的旺盛需求,积极发展家用装饰产品,家用产品的发展应着重考虑环保绿色、保健、多功能等优质高中档产品;第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当前应以汽车、制糖、建筑、交通运输、化工、矿山等产业为切入点,产品的发展重点应考虑汽车配套用纺织品、过滤材料、化纤五防蓬布、传输带以及卫生保健产品为主。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要通过支持现有具备条件的相关企业与引进外来企业相结合,内联外引协同发展。

    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较好解决我区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必须统筹兼顾,下大力气推进发展与调整问题,尤其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主要任务。

    (一)深化改革,推进纺织企业向大型化、集群化发展。面对纺织工业以人才、技术、品牌、资本为核心的激烈市场竞争以及生产企业日益大型化、国际化的态势,我区纺织企业要在“十五”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一是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通过外来资金、民间资本参股等方式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形成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管理机制;二是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开展优势互补的联合、兼并、合资、合作,促进企业向大型化发展;三是引导量大面广的服装、茧丝企业形成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企业群体,并通过企业的群体效应,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桂林银海、柳州立宇、南宁锦虹等重点骨干企业向大型化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玉林福绵区、桂平木乐、河池宜州等地的服装、茧丝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二)强化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推进产品上档次、上规模。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借助外来资金,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是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资金、人才、技术均较为缺乏的我区,更要解放思想,强化利用外资的手段和措施。一是要在观念上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善于宣传、推介骨干优势企业、特色优势资源和良好的政策区位条件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利用我区蚕桑业快速发展的效应大力引进东部及国外丝绸企业到我区创办缫丝、丝绸及深加工企业;三是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参资入股或创办纺织、服装企业。“十一五”期间,通过支持桂林银海纺织集团公司“引进紧密纺、喷气纺法生产线”、柳州立宇集团与区外大型企业联合发展后整理和服装生产线、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1600万米丝绸生产线等重点技改项目,使固定资产投入有较大的增长。

    (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延伸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弱,花色品种更新慢、精深加工产品少,是我区纺织工业大起大落、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纺织产品花色品种变化周期日益缩短,不断向高质量、小批量发展的今天,加强技术创新,努力延伸产业链是我区发展纺织工业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要大力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和蚕茧、剑麻、黄麻、苎麻、桑树皮纤维等特色优势资源的新产品,以及相应的工艺技术。产业链的延伸重在后续加工能力的拓展,一是纺织印染、花色品种的设计创新与推出;二是服装类、家用装饰类、产业使用类等新产品的研发。通过各类产品及其深加工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促使纺织工业产业链的逐步延伸,不断发展。

    (四)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推进名牌战略。我区纺织工业要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切实下功夫加强品牌经营,实施名牌战略。首先对产品品牌的培育要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一是要从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以国际市场竞争的高度,统筹兼顾,分步规划,逐步推进;二是对原有一定知名度且已名存实亡的品牌,要在认真分析,充分比较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培育和发展;三是各地市及重点骨干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制订名牌实施战略及重点培育和提升的重点品牌,“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重点支持漓江、鱼峰、都乐、金花茶等一批重点名优产品的品牌经营和提升,到2010年,力争使优势名牌产品的销售总额有较大的增长。

    (五)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我区纺织工业的区域布局,要坚持发展与调整相结合,以发挥优势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尽可能使各区域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协调发展。

    1、棉纺织行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柳州、桂林、南宁、梧州等中心城市现有的较好基础和科研实力较强、信息交流顺畅、交通运输便利的优势,加大提高引资和自我投入的力度加快发展,形成若干个大型企业集团。尤其要通过推进产品的多样化、高档化进一步做大做强棉纺织业。

    2、服装行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已形成众多加工中小企业的地区。重点是支持桂林、柳州、玉林、贵港等城市,规范服装集散市场,引导数量众多的服装中小企业和分散业主,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建立服装生产基地或园区。出口服装生产以桂林市为中心,辐射柳州、贺州、南宁,形成外销服装生产基地。内销产品则以玉林、贵港为依托,与梧州、北海等地形成内销服装生产及辅料市场供应基地。通过2~3个重点服装工业园区的建设与龙头带动作用,促使服装行业在技术装备、产品质量、规模上获得较大的提升与发展。

    3、茧丝绸行业的区域布局。蚕桑业要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的原则,促使桑蚕种养向优势区域转移,逐步形成桂西北、桂中和桂南优势蚕茧产业带,重点支持宜州、环江、忻城、象州、柳城、鹿寨、蒙山、贵港、横县、合浦等建成十万亩或“十一五”达到十万亩及以上的重点县市,并在蚕茧生产重点县市大力发展丝绸原料生产,形成桂西北、桂中、桂南茧丝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支持柳城、蒙山、合浦、横县等地的茧丝龙头企业开展丝绸深加工。

    (六)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拓展市场,重点是推进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全行业普遍推进人事、财务、信息处理、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重点骨干企业要逐步向电子商务发展;二是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要积极采用CAD、CAM系统,使纺织产品生产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转变。

    六、 主要政策与措施

    (一)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政府协调职能。纺织工业的发展涉及到环保、土地、农业、商务等部门,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需密切配合,在办理项目投资手续、服务、指导等工作中要以良好的服务质量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同时,在产业政策的落实,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中,要加强协调,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我区纺织工业目前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实力不强,尤其是纺织设备更新周期加快和大量的产品宣传推介费用,使其发展举步维艰。为此,一方面全面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茧丝绸业发展若干意见》对茧丝绸业发展的税费优惠及财政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利用自治区及各级财政技改专项资金,支持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及人才培育基地建设等工作。

    (三)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工作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全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一是支持实力较强的区级科研机构完善研发手段,创建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研发中心;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或研发机构;三是支持中小企业采取各种形式联合创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设计、科研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各层次研发机构的创立,构建具有一定水平和较强服务能力的全区性研发体系。

    (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产业发展。投资结构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协同发展是振兴广西纺织工业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生产规模灵活的服装、茧丝行业更应鼓励民间资本、民营经济的介入和发展,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给予民营企业同等待遇,尤其在产业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促使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了扭转纺织行业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必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在重视各类院校毕业生招聘的同时,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现有专业人才队伍的短期进修、培训和岗位轮训;二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引进外来资金投资办厂、合资合作等措施,引进区外人才;三要完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四要加强岗位练兵,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提高职工整体素。


责任编辑: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