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动态

纺织行业: 信息化促产业升级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频道:纺织服装与皮革    发布时间:2011-03-01
    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将促使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式从规模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发展,从而保持和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

    纺织工业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又是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民生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工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开局良好,步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2007年仍然保持了生产较快增长、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2007年前三季度,在主要四大类产品—化纤、纱、布和服装方面,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工业总产值达到19461.64亿元,同比增长22.99%; 实现利润总额710.75亿元,同比增长37.79%,同期增速提高4.42个百分点。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1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6%。预计未来5~10年,我国纺织工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和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行业的压力和挑战

    2007年以来,纺织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面临新形势,出现了新问题。如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货币政策趋紧,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等,中欧纺织品协议年底到期也导致了不稳定的预期。这些变化将提高纺织企业的经营成本,给他们带来诸多压力,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压力更大。

    面对这些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压力和挑战,纺织行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才能消化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持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建设纺织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是纺织工业适应国际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长远目标。

    信息化促产业升级

    当前,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突出标志。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工业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充分反映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如上所述,纺织工业处于历史的新起点,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行业信息化建设将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将促使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式从规模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发展,从而保持和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因此,信息化是纺织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纺织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这在2007年的行业信息化会议上已经形成共识。

    信息化需求不断深入

    据纺织工业协会对2006年行业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90家企业调查,年平均信息化投入为704万元,最多达到7000万元,这表明行业排头兵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持续增长。各方面调查显示,尽管某些行业、局部地区出现波动,但行业总体信息化需求的走势一直是平稳向上的。

    排头兵企业大多数在几年前上线了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求主要是对原有系统扩充、升级或完全更新。这说明,已开展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使企业有了相当的信息化基础,也加深了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信息化需求随之走向深入,“深化”成为关键词。

    需求越深入,行业特点越突出。信息化的重点会因行业而异,因需求而异,因发展阶段而异,不能搞大拨哄、一刀切。一般性的导向和宣传还需要,通用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还要搞,但是行业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更要重视,

   另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增幅趋于回落,2007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占到78.5%的高比例,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左右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纺织企业贷款融资困难,许多信息化项目,尤其是一些大项目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因为绝大多数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决策上项目更加谨慎,对合作开发商和产品选择更加成熟和理性。

    管理信息化:ERP走向行业化

    尽管ERP已经不像前两年那样火热,但依然是纺织企业信息化的重点。由于纺织协会“e百工程”的推动,这一年中ERP仍然是企业的共性需求,集中在棉纺、印染、服装、针织等行业,仍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传统意义上的中端需求占60%以上。

    行业中有影响的企业(如雅戈尔毛纺、浙江永翔、浙江报喜鸟、安徽华茂、华纺股份、山东如意、福建嘉达、福建协盛协丰、石家庄恒新、常州艾贝、常州大成等)的信息化项目或已经上线,或已通过验收。更多的企业用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而是要求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以解决企业管理的瓶颈问题。而这方面的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即使同属纺织行业,棉纺织厂、印染厂、针织厂和服装厂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这种差异性和深入性是行业特点所在,给ERP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ERP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的深化需求,像中纺网络的TexERP作为纺织专用软件得到国家电子信息发展基金的支持。ERP这一通用软件系统在逐渐成熟、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产品化的同时,应该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丰富产品的行业版本,行业化势在必行。

    在行业化的过程中,规范化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具有行业特色的ERP实施规范将对应用企业和开发商产生指导意义,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逐步适应技术和应用发展的需求。

    产品设计数字化:支撑数字创新

    由于服装及其面料产品的季节性和时尚性,产品设计数字化一直是重要领域。“九五”期间,服装CAD应用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十五”期间,CAD应用走向深入。目前,在这一领域有影响的供应商除了格柏、利克等国外知名公司外,还有杭州爱科、北京时尚一、北京日升天辰、深圳富怡、广州樵夫等,它们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总体水平上看,贴牌加工多,自主品牌少,产品设计能力不足。因此,运用数字创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无疑是纺织服装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PLM等技术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所有与产品有关的过程集成在一起,包括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很多企业对此存在需求。

    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正在向网络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NAD)、三维服装CAD、虚拟服装CAD以及服装设计的基础——三维人体测量技术等方面进行研制开发和应用推广,CAM领域的自动裁床等应用也在逐步扩大。

    生产管理自动化:MES蓄势待发

    生产管理自动化领域以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为主,在企业车间层对生产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在线采集,实时监控底层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生产调度和物流调配,从而加强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的沟通,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包括棉纺织厂、针织厂、服装厂生产自动监测和管理系统、车间生产物流系统、车间智能调度系统等,如洛阳白马、北京雪莲、北京铜牛、江阴启新、无锡一棉等企业都在实施MES。
 
    在监测技术方面,条形码系统应用增加,RFID引起注意,设备自动在线监测覆盖面扩大,PDA、无线网络也成为现场信息采集的手段。目前,纺织行业MES应用刚刚起步,开始有像北京华科拓、北京希门、北京铜牛科技、江苏鼎峰等厂商提供相关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动向是,2007年以来,纺织企业劳动工资水平增长较快,达到15%左右,许多企业甚至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新的劳动法将于2008年实施,企业对此极为关注,势必加强劳动岗位现场管理和职工绩效考核,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来降低成本。MES的质量管理、设备运行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功能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重要作用将会在“十一五”期间逐步显现。

    过程控制自动化:注重节能减排

    信息技术在应用中必将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工业发挥重要作用,绿色化成为发展趋势,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生产装备和过程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无疑是最直接的手段,尤其在印染、化纤等耗能和排污受到各界关注的行业。如化纤企业生产过程集散式控制系统、纺织车间空调能源监控系统、印染企业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系统、生产过程集中管理和监控系统、自动化清洁生产平台等项目,在2007年受到企业更多的关注,吸引了更大的投资,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山东华纺股份实施了ERP、在线生产检测控制系统、能源自动监控系统等,将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并做出了一个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数字华纺”总体方案,包括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和营销网络化等内容。印染企业在生产设备普遍更新改造之后,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重点放在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上,为“十一五”印染行业信息化开了个好头。

    其中一些关键技术一直是印染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提高纺织品质量和档次、节能节水、治理污染至关重要,且经济效益明显。杭州开源、西安德高、常州宏大等单位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新进展。

    公共服务平台化:面向中小企业

    纺织行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滞后、需求多样、实施复杂,由专业化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形成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它们变劣势为优势的必要途径,也是缩小与大企业信息化“鸿沟”的重要环节。

    纺织协会对70余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的近千户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利用网络获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和纺织品服装流行信息。在沿海发达地区的某些产业集群中甚至超过了50%。

    在纺织业发达的浙江省,分布着许多面向不同行业的服务平台,如杭州爱科公司的服装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不仅提供网上软件产品、时尚信息服务,还为服装企业开发CAD、PDM、ERP等软件,进行技术培训等; 中纺网络公司依托纺织协会,正在建立纺织产业网联盟,整合分散在各个产业集群间的网站和信息资源,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一的服务和协作平台。

    应用系统集成化:整合企业资源

    随着应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不同应用系统的集成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纺织企业的应用系统大部分属于“信息孤岛”,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体制、认识、应用水平的制约。比如信息系统建设各行其是,往往ERP由企管办或信息中心负责,控制系统由设备科或车间负责,而CAX则由技术科或设计科负责,标准不统一,提供厂商各异,造成信息孤岛,诸侯割据,很难发挥综合效益。另一方面,缺乏技术支撑也是重要原因。

   其中,纺机、服装等企业的信息化涉及面广,不仅有ERP,还涉及CAD、CAM、CAPP、PDM、物流管理、分销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化需求更为迫切。2007年,经纬纺机做出了“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在下属各个企业现有ERP、CAD、PDM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构建基于SOA架构的集成化运行体系,包括营销服务、采购供应、财务监管、产品研发、决策支持和信息安全体系,以实现“数字化经纬”的目标。而服装企业一体化集成的思路是集成服装企业的CAD、ERP和电子商务系统,改变企业传统的设计方式、制造方式、营销方式,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大规模定制的先进制造模式。

    要实现纺织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应用,从技术角度看,首先要采用SOA等技术路线,实现集成服务的技术平台,使得企业原有分属于不同技术架构体系的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整合。最终,做到充分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系统资源,发挥信息化的综合效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