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动态

产业振兴信息化同行 信息化助船舶业做强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频道: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    发布时间:2011-02-28
    国务院日前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我国船舶工业要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关键一环。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数字化应用已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已成为船舶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并让我国船舶工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加快了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物资、物流、工时管理工作,大幅提升了造船生产效率。在重庆,2008年川东造船厂投入巨资引进船舶三维设计软件系统,初步建立起以数字化造船为核心的三维软件生产设计平台,数字化造船已初显雏形。在武汉,武昌造船厂机械制造分厂CAXA网络DNC项目已通过验收,该系统可有效帮助武船在生产方面做到精细化的全过程控制,使各部门可在此平台上并行协同工作,为武船建立一体化的数字化制造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船舶工业是我国制造业应用计算机最早的行业之一。“我国造船业每跨上一个新台阶,都与信息技术应用密不可分。”业内人士如是说。

    资料显示,从1965年起,我国就开始了船舶设计计算和船舶制造(CAM)的研究和应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船舶工业统一组织开发了CASIS、CADIS和MIS等造船和造机信息化系统,有力促进了造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此后,国内造船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相继引进了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三维CAD/CAM系统,并对引进的软件进行了大量消化吸收工作。

    进入新的世纪,国内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好的船舶企业如沪东中华、广船国际加快进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的探索和研究,走上了引进技术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道路,软件系统开发也由单个系统走向系统集成,开发的软件涉及船舶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各方面。

    截至目前,我国骨干造船企业的船体结构设计已经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机、电、舾装设计的80%由计算机完成,主要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极大地缩短了造船周期,提高了造船质量,主要船厂的造船产量提高了10倍以上。

    船舶信息化应用发展迅速,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船舶设计制造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为我国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应用水平差距明显

    单件小批量制造、无大批量生产,是船舶行业的最大特点,这就注定了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从软件等信息化工具上看,我国不少造船企业已经与国际造船巨头没有区别;但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比较,差距很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部丁君海告诉记者。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指出,根据国外经验,庞大的信息化工程要依靠大量的技术人才,包括管理技术专家、造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而我国大部分造船企业在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如何培育、重视并且留住这方面的人才值得船舶企业管理层高度关注。”

    一直以来,我国船舶信息化建设大多采用了国外先进的软件,但由于国外造船模式和我国国情不一致,加上缺乏技术和人才储备,国内船舶企业二次开发能力普遍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无法集成,制约了信息化应用效果的充分发挥。

    此外,由于船舶行业的零部件数量庞大,目前国内船舶零部件等相关基础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和日韩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也缺乏真正可执行的行业统一编码,使得各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本身很难做到信息共享和集成。专家指出,各类资源不能实现共享,公司的经营、采购、生产、质量、成本等项管理就难以作出较为科学的优化决策,以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从而使造船周期加长,相应造船成本就较高。

    “目前我国造船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难点,有技术上的也有管理上的。”张广钦指出,“但必须明确的是,只有认识并克服这些困难,才能使我国船舶信息化走上发展的‘快速道’。”

    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

    根据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力争到2015年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和强国。“要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快造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有关专家如是说。

    我国虽然是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有专家曾以国际通用的68个要素、340项标准评估我国骨干船厂,发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差距为15年,其中精度控制技术相差15年,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差距为18年,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为19年。

    “造船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张广钦建议,“应采取‘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在选择信息化的途径上,既要重视引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更要注意消化吸收和加强二次开发;信息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和业务流程优化的过程,一个传统企业要改变其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会遇到很大阻力,这点往往也是信息化实施成败的关键。”

    张广钦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船厂还属于国有大型企业,管理模式改变、流程再造和优化工作的推进难度很大,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改变传统方式,才能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实施。

    “船舶行业是外向型很强的行业,国内企业应整合业内各方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优势,集体攻关,自主创新,各尽所能,各用所长,加快标准化建设,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信息系统,推动船舶产业做大做强。”丁君海如是建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