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被人形象地称之为“两甩”(“甩账表”和“甩图纸”)工程。“十一五”期间,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区之一,我区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示范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目前,我区形成了以南宁、柳州、桂林等示范城市为轴心,辐射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群,建立了“甩图纸”、“甩账表”示范企业32家,推广应用企业168家。建立了传统服务与网络化互补的新型信息化推广及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了13家服务机构,服务企业559家,全区接受信息化培训人数达4万多人次。我区制造业信息化取得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6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2项、国内先进水平14项。
“两甩”工程的实施,让传统企业嫁接上高新技术,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助推了我区传统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突出主体,分类示范
为了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我区把示范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将企业示范、行业示范、区域示范相结合,形成互相带动,共同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示范企业分布面广、信息化基础条件不平衡的现状,我区首先实行了“分市管理”的制度,由各市科技局来组织指导企业深入开展“两甩”应用示范工作。例如,以经济比重较大、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快速的南宁、柳州、桂林等3个示范城市为核心,重点推进增强区域和特色行业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形成了柳州以汽车、机械,桂林以机床、制药、电子,南宁以制糖、造纸、铝加工等行业为特色的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模式,带动广西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示范城市的培养,广西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现了上下集成联动,各主要城市齐抓共管的局面,示范应用工作得到了突出体现。示范企业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训等工作都得到了更全面、有效的开展,加快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其次,结合区域产业特色,重点围绕千亿元产业和七个优势产业,以企业为主体,综合布点,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例如,15家“甩图纸”示范企业都属于机械及汽车制造业,在主要产品的设计上,都采用了三维CAD设计工具,并应用PDM或图文档管理系统进行图纸管理。15家“甩账表”示范企业中有12家是流程型企业,生产连续性强,流程比较规范,产品比较单一。针对这类企业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从生产过程控制和销售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对他们则实施“甩图纸”、“甩账表”双管齐下,着力打造“创新型数字化企业”。
信息化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32家“甩图纸”、“甩账表”示范企业年均销售收入增长了49.3%,年平均利润增长18.49%,年平均交税额增长14.85%。
加强服务,多方推进
针对机械、制糖、汽车、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十一五”期间,在原有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我区采用重点机构重点培育的方式开展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专业化、社会化建设,培养其自身服务能力及市场化运作能力,逐步打造了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业务针对性强、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趋势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以专家组为主导,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软件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的人才、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辐射广西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技术服务网络平台,让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研发机构在平台上有所作为,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系统化、市场化的新型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辐射我区主要行业和地区的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服务培训体系,形成有影响力的服务机构13家,并借助多方力量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其次,结合广西行业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努力为企业提供本地化的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和实施服务。如广西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中心立足于广西制糖及食品行业,独立自主研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并将信息化技术与设备结合,开发机电一体产品,将嵌入式系统应用在全自动煮糖、全自动燃硫设备、全自动蒸发设备以及离心分蜜设备等装备中,实现了硬件设备的自动化管理控制。研发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成果在农垦集团柳兴制糖有限公司、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欧亚糖业有限公司等30多家糖厂及广西南方食品集团得到成功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深化广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展总平台的广泛性和包容性,针对汽配、锰业、机械等行业及企业需求,增加了汽配行业ASP公共服务平台、锰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化制造异地协同设计平台、中小企业数字化产品开发制造服务平台等4个特色服务子平台的建设,并吸收了多家企业的典型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利用平台的特色网络化应用服务业务,为广西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政产学研,合力攻关
“十一五”期间,我区还建立了新型的“政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和引导作用,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服务能力,强化服务机构和软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强应用企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条件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根据我区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信息化集成应用的需求,我区重点针对汽车/工程机械、制糖/造纸、有色/冶金行业等支柱产业的信息化共性关键问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重点扶持一批有行业特色的、具有科研实力和生产能力的高等院校、软件公司、科研单位、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结合,集成优势,全力攻关。科技厅和各级政府通过设立项目的方式,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等方式进行项目申报,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广西各级科技部门共投入1695万元进行信息化技术攻关研发,支持了“预应力锚索传感器及智能化监测系统”、“工业生产安全智能识别综合防控系统”、“柳州卷烟厂信息化-MES(生产执行系统)的研发”、“糖厂压榨车间全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糖厂农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一大批研发攻关项目,形成具有很好推广应用前景的成果共60项,其中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专利3项。 “工业窑炉计算机智能化监控系统及软件研究开发”等3项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CCT磁通量传感器及其监测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窑炉计算机智能化监控系统及软件研究开发”等2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放式网络化三轴联动数控系统研发”等1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