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动态

广西茧丝绸业升级在望

来源:中华纺织网  频道:纺织服装与皮革    发布时间:2011-02-24
  “目前我们正在筹建公司在宜州的第三期工程,如果发展顺利,将来总公司搬来宜州也有可能。”这是江苏恒源集团在广西的子公司——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维山在国家工信部7月2日发布《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仅仅一周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做的表述。

  2006年到宜州办厂并于当年10月生产出广西第一匹真丝绸面料的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上个月刚完成的二期工程仅设备方面就投入1000多万元,此次接受记者采访的万维山总经理则是恒源集团从江苏总部派来宜州的负责人。这也意味着,随着“东桑西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丝绸业商家正在加速进驻广西的力度,广西茧丝绸业升级在即。

  “东桑西移”的困局

  据悉,针对传统桑蚕产区的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桑蚕业逐步失去优势等因素,为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早在2006年,商务部已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生态桑蚕优质基地。

  在这一形势下,2000年时产茧量仅是2.9万吨的广西,2005年产量已超过长期排名榜首的江苏,达到14.9万吨,之后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首位。2009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191万亩,蚕种饲养量458.6万张,蚕茧产量17.29万吨,占全国蚕茧总量的近1/4,缔造了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

  蚕茧产量的龙头地位并还没使广西顺利成为国内茧丝绸产业的龙头老大。

  截至去年底,广西持证茧丝加工企业78家,自动缫丝机24万绪,年生丝产量约1.6万吨,约消化全区蚕茧总量的70%,生丝等级达4A到5A级,部分达6A级。但这些厂家多是生产初级产品,大部分生产出来的生丝被运到江浙等地,在广西当地做成丝绸成品的蚕茧量相对少。

  相对而言,“东桑西移”战略的执行与成效,目前还只是体现在的桑蚕养植的转移上,还没达到深加工的茧丝绸业战略转移。

  广西桑蚕蓄势待发

  据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的一个主要指导思路,就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万亩蚕茧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科技创新,推动茧丝绸自主品牌发展,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茧丝绸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国家工信委本月2日发布的《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除了鼓励东部地区纺织产业优化升级,强调要将制造的部分环节转移至中西部以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尽管深加工方面的广西茧丝绸业还没形成气候,但其常年保持200万亩桑园面积和占全国近1/4蚕茧总量的产业基础优势,还是让地方政府充满信心,也让越来越多的客商看到了商机。

  去年9月,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建的广西“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正式启动,17家盟员单位现场签订了“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这也是全国蚕桑领域里第一家产业技术联盟。据介绍,该联盟就是要建成共同发展、共同研究、共同开拓市场、信息与技术共同交流、成果共同转化、合力攻克共性问题、共同培育广西品牌及与政府部门交流沟通的平台。政府和商家对做大广西茧丝绸业的激情由些可见。

  目前,桑茧养植正逐步成为广西成为部分县(市)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同时也成为国内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宜州或成中国新兴丝绸之城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日前出台的《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广西将建设宜州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宜州市建立一批科学种桑养蚕示范村、示范镇,培育发展一批蚕农专业合作组织,扶持一批蚕业资源综合循环开发利用典型,引进并壮大一批茧丝绸精深加工企业,把宜州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县(市),

  带动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纵深发展,努力把广西打造成西部最大的茧丝绸加工、贸易与现代茧丝绸文化交流中心。

  在具体发展目标上,到2015年,宜州桑园要发展到30万亩,年产鲜茧达到5.4万吨;培育发展茧丝绸加工企业12-15家,产业链延伸至丝绸加工等领域,年产生丝3800吨、坯绸1000万米、蚕丝被20万床;蚕茧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突破40亿元。

  宜州市长黄平权告诉记者,宜州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宜州农民就已种桑养蚕。近年来,在及时把握“东桑西移”的机遇下,宜州政府将桑蚕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来培育。截至2009年底,宜州市桑园面积稳定在25.5万亩,蚕农11.9万户,全年全市蚕饲养量110万张,鲜茧产量4万吨,产值9.2亿元,鲜茧产量分别占广西、全国总产量的25%和7%,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和广西第一大白厂丝生产基地县(市)。除了江苏恒源集团这个国内丝绸业巨头,宜州还引进嘉联丝绸、

  茂源茧丝、嘉凤丝业等10多家茧丝绸加工企业,全市年加工干茧10500吨,可生产白厂丝3000吨,拥有“南方缫”、“刘三姐”、“美连爱”等丝绸品牌,茧丝绸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

  黄平权强调,为顺利将宜州建成中国新兴丝绸之城,市政府将加强对种桑养蚕户的扶持,凡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桑园每亩由财政补助50元,对示范片桑农给予每亩100元的桑苗补助,给予蚕农每年1000元左右的小额信贷,由财政贴息,为贫困村和库区移民农户免费提供桑苗等。同时,以加快建设茧丝绸特色工业园区为切入点,突出茧丝绸深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发展壮大茧丝绸加工企业,拓展桑蚕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就地升值,在建蚕房、蚕茧烤房、缫丝加工企业等生产用地方面,给予简化程序、减免收费、优先审批等一系列优惠灵活的政策。

  可以预见,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推进,广西茧丝绸业升级在即,潜力无限的宜州也将成为中国的新兴丝绸之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