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两化融合工作动态

南宁市印发《关于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来源:南宁日报  频道:    发布时间:2019-03-29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今年1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推动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市将牢牢把握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以赶超跨越的奋进姿态,坚决推动南宁工业走上高质量发展广阔新路,努力构建供给质量更高、要素结构更优、创新创业更活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A.总体要求
  1个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树立“强首府必先
  强产业,强产业必先强工业”的发展理念。
  1个目标体系
  由15项指标构成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
  第一阶段:到2020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有新成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西部地区保持领先地位,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基本形成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动能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现翻番。
  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工厂智能化改造全面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实现全覆盖,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达到82。产出效率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率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
  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工业用地规模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20%以上, 每年存量闲置工业用地处置率达到30%以上。
  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年均下降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园区创建绿色园区4个。
  第二阶段: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研发集聚区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两化深度融合,工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发展总体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水平,加快把南宁建设成为面向中南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观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渐成新动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居全区前列,实现了“南宁地铁南宁造”“南宁公交南宁造”,高端铝材产品应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领域,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工业总量偏小,产业规模不大,园区承载力不强, 强优企业较少,创新能力较弱,新旧动能转换还未完成。
  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B.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7大任务
  突出发展三大重点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推动县域工业特色发展、推动城区工业转型发展、扎实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工作。
  1.突出发展三大重点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打造网络通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三条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两条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做强做大中成药、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等现代中药三大优势领域,培育发展民族药、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新制剂三大新兴领域,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链。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推动食品产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建材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新型建材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化工产业产品向精细化、复合化、功能化升级;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
  4.做大做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
  高新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生物技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公共技术 平台,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服务水平,推动园区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南宁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
  南宁经开区中心园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都市型食品、电子信息及软件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打造产城融合的新型园区。吴圩空港经济区依托吴圩机场的交通枢纽作用,大力发展以航空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南宁市发展临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建设生物医药、临空高新技术、空港物流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广西—东盟经开区在继续做强做大食品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环保无毒家居和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平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5.推动县域工业特色发展:
  横县以六景工业园区为平台,做强以装配式建筑为引领的新型建材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打造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的产业基地;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建设,提升壮大以茉莉花特色产业为引领的农林产品加工业。
  宾阳县以打造“工业强县”为目标,加快建设黎塘特色工贸小镇;以岑科电子产业园为依托,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南宁浮法玻璃搬至黎塘工业园为契机,建设高端建材产业园。
  隆安县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南宁加工制造产业的配套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四大特色产业,隆安华侨管理区建设成为南宁国家高科技生物能源核心园区。
  上林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型材料、特色新兴产业,打造生态绿色型工业发展示范县。
  马山县以苏博工业园区为中心,推进“一区多园”融合发展。
  6.推动城区工业转型发展:
  以江南工业园为重点,建设南宁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园、航空铝产业园。
  以邕宁新兴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交通运输铝产业园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以青秀区伶俐工业园为重点,建设民用铝材产业园、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基地。
  良庆经济开发区加快南宁现代工业园开工建设,逐步形成医药制造、新型建材、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区。
  西乡塘区重点发展建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
  兴宁区推进五塘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发展机械装备产业。
  武鸣区加快推进与高新区合作共建武鸣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农林产品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等产业。
  7.扎实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工作:
  坚持质量第一、企业主体、改革创新、绿色发展、质量惠民原则,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和效益水平提升,重点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效益更加明显,传统优势产业价值链换挡升级,形成电子信息、高端铝、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一批质量效益较高的产业集群。引导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中烟工业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等技术创新型企业加大品牌质量投入,培育一批国家、自治区、市级质量奖和质量标杆企业。鼓励高新区、南宁经开区、新兴产业园等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知名品牌示范区”“质量提升示范区”“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
  加强部门行业协作,促进商标品牌政策与产业、科技、贸易政策相衔接,推动商标品牌建设各支撑要素协同发展。分类指导企业实施名品名牌发展战略,健全商标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发挥商标品牌引领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真龙”“南南”“西牛皮”“圣保堂”等南宁制造商标品牌在国内外品牌价值排行榜位次和上榜数量;推动“多丽”“铁鸟”等广西老字号创新发展;支持横县茉莉花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广应用,鼓励上林丝业等区域优势产业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8项重点工作
  实施创新驱动、坚持不懈招大商引强企、壮大产业人才队伍、狠抓项目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5大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加大金融支持、保障工业用地、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深化工业园区发展机制改革。
  观察
  抓住当前多重叠加的历史发展机遇,发挥首府在区位、人才、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我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南宁市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按照“二产补短板”工作思路,树立“强首府必先强产业,强产业必先强工业”的理念,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着力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着力壮大三大重点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着力破除制约工业发展的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实现工业创新绿色发展,努力构建供给质量更高、要素结构更优、创新创业更活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齐全的工业高质量发展“1+1+N”政策体系,即一个决定加一个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再加若干个配套政策文件。目前《关于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已出台,《南宁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即将印发,配套政策文件中已出台了创新、招商、人才、技改、节能、用地、园区、产业发展和规划等重要环节的文件,下一步,我市还将研究修改完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扶持政策,形成重点突出、导向明确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营造更优良的工业发展政策环境。


责任编辑:administrator